红楼梦中宝玉看到晴雯生病却没有给她找大夫,是为何?

来源:人气:904更新:2021-12-01 06:46:19

  晴雯是《红楼梦》里对应着林黛玉的丫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晴雯之死,其最凄凉的一个细节往往被众多读者所忽视——晴雯去世的时间!

  《红楼梦》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王夫人亲自查抄大观园,将晴雯这匹“害群之马”给清了出去,贾宝玉心忧晴雯,于是花钱买通老婆子带他去探望晴雯,当天夜里,贾宝玉梦见晴雯向他告别: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

  次日一大早,贾宝玉便命人去探听晴雯的消息,结果却传来晴雯病逝的消息,而且从小丫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晴雯去世之前遭了不少罪:

  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喊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道:“一夜只叫她娘。”——第78回

  一个将死之人,死前扯着嗓子喊了一夜,这是怎样的痛苦和折磨,我们不得而知,但晴雯去世的时间值得引起我们读者的注意——晴雯搬出怡红院,连第二天都没撑过,当天夜里就没了。

  换言之,贾宝玉去探望晴雯的时候,晴雯已经不行了。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贾宝玉探望晴雯时的一些细节,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贾宝玉一来,晴雯就让他赶紧倒杯茶给自己喝,因为家里没人,她已经渴了大半天了——晴雯已经丧失了正常的行动能力,连倒杯水都做不到了;

  贾宝玉临离开的时候,晴雯将自己葱管一般长的指甲折断,送给了贾宝玉——晴雯爱美,如此长的指甲必然留了好些年了,如今折断,是因晴雯自知命不久矣,给贾宝玉留点念想,包括其后交换贴身红绫袄,亦是这般心理。

  诸多论者责怪贾宝玉冷酷狠心,眼睁睁看着晴雯去世,却连个大夫都不给她找。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分析仅仅立足于表面情节,加之个人价值观的折射,得出主观有余,客观不足的结论,大家自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但这不是解读分析应有的姿态。只有从贾宝玉的主观心理出发,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答案。

image.png

  贾宝玉的确是眼睁睁看着晴雯去世,而且没有给她找大夫。从写实角度来讲,晴雯病入膏肓,如残灯将熄,贾宝玉不可能看不出来(书中亦有部分贾宝玉懂医术的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找大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这一点在晴雯刚刚被撵出怡红院,贾宝玉就预料到了,所以他这般跟袭人抱怨:

  宝玉冷笑道:“你不必虚宽我的心。等到太太平服了,再瞧势头去要,她到那时知她的病等得等不得!她自幼上来,娇生惯养,何尝受过一日的委屈......她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况又是一身的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她又没有亲爷、熟娘,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舅哥哥。她这一去,一时也不惯,哪里还等得几日?知道还能不能见她一面两面不能了?”说着,又越发心酸起来。——第77回

  在贾宝玉的潜意识中,他已经明白了晴雯必死的结局,他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有相当一部分心理是为了跟晴雯做最后的道别。

  亦有论者指出,贾宝玉从来没把晴雯放在心上,比如晴雯、芳官、四儿三人刚刚被撵出怡红院,贾宝玉就冷漠地称“全当她们三个死了”,原文是这么写的:

  宝玉乃道:“从此休提起,全当她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第77回

  此处有段脂批:宝玉至终一着全作如是想,所以始于情,终于悟者,既能终于悟而止,则情不得滥漫而涉于淫佚之事矣。一人前事,一人了法,皆非弃竹而复怜笋之意。

  贾宝玉之所以说出“全当她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恰恰是由情而发。

  事实上晴雯、芳官、四儿三人皆是下人阶层,在封建时代,丫环不过是会动的劳动工具而已,贾宝玉作为主子,大可以无视这些人,但他眼下却这么极端地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他想保护这三人,但又保护不了,只能从心理上释怀,让自己过的舒服一点——这就是顿悟的萌芽!

  贾宝玉上次有这样的心理,还是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彼时薛宝钗十五岁将笄之年生日,贾母专门请来了一班戏子,期间有一个小旦长得跟林黛玉很像,史湘云便直言说出,贾宝玉怕林黛玉会生气,便给史湘云使眼色,暗示她不该这么直率,容易得罪人。

  结果最后黛、湘两人都生了贾宝玉的气,贾宝玉觉得自己分明是为了她两个人好,反而被她两个针对,于是也有了顿悟的苗头:

image.png

  宝玉见说,方才自己和湘云私谈,她(黛玉)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她二人,怕生嫌隙,方在其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停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冠”、“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第22回

  贾宝玉由此顿悟,写下一偈,又附上一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些种种事件,导致贾宝玉由“有情”向“无情”转变,贾宝玉深感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他不想跟任何人产生羁绊,因为一旦有这种情感羁绊,就会陷入红尘痛苦之中,所以他之前以“护花”为事业,眼下觉得“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的这种顿悟,是针对所有人的,包括晴雯、芳官、四儿、湘云甚至是黛玉,如果要说贾宝玉无情冷酷,那也是对所有人无情冷酷,并非针对晴雯一人而已。

  同时,我们要明确一点:贾宝玉的冷酷无情,恰恰是在有情的基础上诞生的——“有情”的无可奈何,促使着贾宝玉走向“无情”。

  另外,贾宝玉对死亡的态度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贾宝玉之所以能说出“全当她们三个死了”,有一部分原因是贾宝玉自己无惧死亡,《红楼梦》中贾宝玉经常提到他对死亡的态度:

  第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贾宝玉遭贾政笞挞,薛宝钗前来探望,看着重伤的宝玉忍不住流了泪,贾宝玉看见后心中大喜:

  贾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她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流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她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她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她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第34回

  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贾宝玉和袭人论“文死谏武死战”时,亦称:我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送到那雅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贾宝玉向紫鹃承诺: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烟化灰。

  贾宝玉自己是无惧死亡的,他认为只要死得其时、死的有价值就是“好死”,所以贾宝玉一直在给死亡赋予价值:金钏去世后,贾宝玉专门“暂撮土为香”,骑马去城外祭奠金钏;其后晴雯病逝,贾宝玉亦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进行祭奠......

image.png

  这一点贾宝玉和林黛玉很像,林黛玉“喜散不喜聚”,亦是悲观心理,这来源于她弟弟、母亲、父亲的先后去世,一连串的亲人逝去给林黛玉的人生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果林黛玉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她必然不会是书中这个性情,极有可能会是个活泼幽默又伶俐的丫头,所以林黛玉是最早悟出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

  贾宝玉跟林黛玉不同,他的爱是泛化的,尤其是针对女孩们的,所以《红楼梦》中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可卿去世时,贾宝玉的反应最为激烈——他听闻蓉大奶奶去世的消息后,吐出一口鲜血;

  其后和自己关系亲密的金钏也跳井自尽了,贾宝玉偷偷暗自流泪,并在王熙凤生日宴那天,偷偷背着家里人去城外祭奠金钏(一边是热热闹闹的宴会,一边是埋在地下的枯骨);

  在这个过程中,贾宝玉心里也隐隐地感受到了这种终极意义:物是人非,世间种种,皆是虚妄。但贾宝玉终究是纨绔子弟,从小生活优渥,不愁衣食吃穿、家人疼爱,这注定他的感受不如林黛玉深刻,所以晴雯去世后,他天真地听信了丫环编撰的“花神”故事,认为晴雯上天当花神去了:

  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以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仍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早料定了她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第78回

  所以,贾宝玉要想真正顿悟,必须经历家族的破败、世情的冷暖,否则他永远沉溺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而在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居然安排贾家重新复兴这样的结局,堪称烂尾,貌似贾宝玉仅仅是因为林黛玉之死就走向顿悟的,着实太过浅薄了。

最新资讯

话题 by 面包网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