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影片

  • 夺冠

    类型:剧情,情,地区:大陆

    主演:巩俐,黄渤,吴刚,彭

  • 夺冠日

    类型:剧情,地区:法国

    主演:

《夺冠》是否被过誉了?

来源:人气:495更新:2021-05-01 20:48:30

 1、观众评价  

上映了五天后的夺冠,评分现在只有7.3。对于一部以爱国为主题的影片,再加上中国女排的题材,怎么也得八分以上。

中国的排球对比其他的球类,关注是比较少的一种,但却是最争气的。

这个分数属实有点略低了。有人说,题材确实非常吸引人,从古自今,打着“爱国”旗号的电影也是最卖座的。

但是从电影角度来看,夺冠的问题是真的很多。

对于网络上天花乱坠的吹捧,也有观众指出:太过誉了。那么,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2、夺冠变成“郎平传”?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夺冠上映前的一些负面传闻。

首先,这个题材本来主要旨在表达中国女排经历了多么艰苦的训练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给中国带来了辉煌。

在当时国际上刚站稳脚跟的中国来说,这个辉煌是最需要的。

中国女排是一个队伍,但是这部电影却把目光主要放在了郎平身上。

单是郎平的运动生涯,就占了整个电影篇幅一半的时间。

电影拍得不伦不类,令许多观众深思:这是人物传记还是中国女排? 

3、老女排队员在影片中竟连名字都不能出现? 

而且除了郎平,其他的八十年代的老女排队员在影片中,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只是用她们衣服上的号码当作她们的“名字”,就像“5号”、“8号”......

很多观众看完都会自个琢磨,那些演员饰演的队员,究竟是现实中的谁呢?

更可笑的是,女排的其中一位教练陈忠和在影片中竟成了敏感词汇。

在影片中,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其他队员在叫他的时候,都不能直呼其名。

只能用“陪打教练”这个生硬的词语,就连影片后面煽情的剧情,还是称呼他为“陪打教练”。

怎么听怎么奇怪。后来陈可辛导演本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称呼陈忠和用的是:另一位指导员。

为什么不配拥有姓名,恐怕我到现在都不能准确的说出个大概,但是心中却有一种有种为她们感到有苦难言的情绪。 

 3、电影自身的剪辑错误和对不上口型的配音 

如果说以上的几点是由于外界因素影响,不能构成影响。

那么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先不说这部电影明显有一个剪辑处的错误。

也不说一半观看完电影的人,都感受得到那黄渤对不上口型的配音。

也不止黄渤,影片中大部分的人物对白与人物口型都对不上。

就说影片的前一个小时讲述的2013年前的部分,节奏把握的非常糟糕,没有任何铺垫。

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本来完整的电影,被硬生生切掉了一部分,导致逻辑上也有些许突兀。  

4、 尴尬的“浓鸡汤” 

前面本来是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却突如其来的来了一个大红色表达中国女排精神的标语。

再加上教练吴刚训练的时候突然灌输的鸡汤,说了一队类似于什么流血不流泪的话,给观众看的满脑子无厘头。

这也导致大部分的观众情绪根本无法带动。

火急火燎的想激起观众们的爱国激情,却因为太过局促反而起了反面效果。

很多观众表示“前面看的有点尴尬,后面才好看”。 

 5、个人观点  

但怎么说《夺冠》也是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拿上面说到的“浓鸡汤”来说,他想要表达的不可能这么简单。

往深处想你也许就明白了,其实我认为这是陈可辛故意的。

故意让观众们觉得吴刚教练的训练方式确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里面是有讽刺和批判的意思。

个人认为陈可辛导演想表达的是,吴刚的这种“打鸡血”的训练是一种病态。

他已经被困在集体主义中无法自拔了。单靠几句激昂感慨的话语是不能让女排夺冠的。

况且在那个时候,那些女排队员们并不知道她们的未来会怎么样,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吴刚这位教练也颇有急切想要女排队员们出成绩的感觉。 

这部影片确实拍出了女排精神,也表达出了体育精神。

观众是在已经知道了比赛的结果的情况下观影的。

所以要表现出比赛进行中的悬念和紧张感是很难的,更别说要带动观众的紧张的情绪了。

但是陈可辛做到了。影片本身的缺陷是其实也并不大。

由于女排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上映就多了更多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比如女排在和巴西的比赛中,就有两场没有拍。

这个地方做的好,因为没必要拍,夺冠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夺冠有好有坏,“中规中矩”的拍摄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好。

但是我认为这至少是中国第一部如此深入体育精神的影片,因为没有别的前车之鉴和经验,所以打七分也是值得的。         

最新资讯

话题 by 面包网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