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影片

  • 灰猎犬号

    类型:战争,剧情,地区:美国

    主演:汤姆·汉克斯,斯蒂芬

《金刚川》是否还原了真实历史?

来源:人气:146更新:2021-05-01 20:49:40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在如今世界时局的变幻中,回望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的往事,《金刚川》这部电影恰逢其时。 

如今电影刚刚上映就引起四方热议,除了对“金刚天团”演技的赞誉,对英雄烈士的缅怀,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即针对真实历史,影片所呈现的还原度如何?与真实背景是否有区别?

 三幕视角还原真实历史

《金刚川》跟当年的《上甘岭》不一样,后者以细节作为切入点,以“一个苹果八个人分,来回传递三圈才吃完”来描写志愿军战士的艰苦卓绝,而《金刚川》以“一面面对狂轰滥炸的美军,一面面对誓死捍卫这座桥”的战士们作为叙事主体讲述这一段战争奇迹。

影片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完成度较为完整,基于整个故事脉络并不复杂,遵循了古典戏剧理论的“三一律”,从三个角度,同一时间、同一场景的同一故事,帮助观众从各个视角理解历史。

抗美援朝战争要从1950年说起,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美苏冷战争霸,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刚刚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便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的眼中钉。借朝鲜内战为契机,美军妄图侵占朝鲜,而后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

那时的新中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先进的武装设备和高科技技术。那一年也是如同现在深秋的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付出了2年零9个月的时间和19万7千名军人的肉体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金刚川》所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一段鲜为人知却尤为重要的历史往事。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军大部队需要渡河参加金城战役,金刚川水流湍急,架桥通过是唯一的选择,美军则出动各式侦察机轰炸机炸桥。

于是在1953年7月的这个下午,傍晚、午夜、凌晨,美军一次次炸毁木质的小桥,然而每当他们的飞机离开时,却发现桥一次次的被修好。当时的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半年,只能拿着苏联支援的一定量的枪械,让十七八岁的大量新兵和一些二战幸存的老兵,组成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虽然气势盎然,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用一杆枪去对抗美军的飞机大炮,他们知道会大概率战死异国,因此“从未想过活!”

从历史角度来看,真实故事发生的历史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二阶段,而电影所涉及的背景里所在的金城反击战则属于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

由于整个时空的变换,原本作为保障后勤输送通道上的桥梁变成了侧翼部队出发的必经之路,原本“尽快抢通”的作战需求也进一步紧迫成了“清晨六点前必须过河”的死命令,这样的变化让影片的紧张程度进一步增加,也让将具体史实与电影细节一一对比这样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毕竟当年工兵第10团第3连在金刚川岩里渡口架设的是一座37米长,能够通行卡车的七孔载重桥而不是一座人行便桥,桥墩的高度也远远超出能够用人搭肩扛就能通车的程度。

但《金刚川》这部电影在呈现上较好的展示了一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这场战争“不畏牺牲”的态度。 

片中美军只用了两架飞机,就炸毁了高射炮1号及8名军人,紧接着高射炮2号和几乎整个工兵连也被摧毁,巨大的装备差距,和处在一线之外战场的死寂与无力,在这条湍急的江上一览无余的展示了出来,尤生出一阵巨大的悲凉。

人物塑造的还原 

金城战役的主角原型叫张振智,据老先生的回忆,在这场战役中,美方出动了24架黑寡妇P-61战斗机,两个小时内向载重桥投下了700多枚炸弹。气孔桥被炸得只剩下两孔,部队的弹药很快就要消耗光了,军用物资再不送上去,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走向。于是炸了修,修了炸,7天建成了“生命之桥”。

张振智是江苏连云港人,影片为体现战士们来自天南海北,还原了各地的方言,比如邓超的江西话、吴京的北京腔、还有张译的西北方言,天南海北的语言将观众拉回道某种真实感之中。 

而为了体现电影将镜头对准的是前线以外的后勤大部队,采用了国产战争片中相对少见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即除了开头有关于抗美援朝战争背景的简要介绍意外,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出现连长以上的指挥员。

另一个亮点是在第二部分《对手》中,影片非常独特地用一个美军飞行员的视角切入了故事,这个从天上洒落燃烧的死亡天使,成为了《金刚川》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形象。

 但不足的是,对比真实历史环境,1950年的中国军人,应该是精瘦的,身上满是伤痕,眼里全是凶悍,很遗憾电影里除了几位主演,群演的兵味不足,不像上世纪50年代的军人。或许是想凸显他们只有十七八岁的年龄,但忽略了三年战争对人的影响。另外,金城战役发生在战争开始的第三年,美军对我国志愿军的顽强毅力和极高的纪律性应有了充分了解,毕竟已经在最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上交手多次,片中美军展现不可思议的部分注入了过多主观表达。

人桥的设定

电影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时间流速是一致的,并用字幕的方式标注了关键的时间点: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袭击桥体、我方喀秋莎攻击敌方基地、延时炸弹引爆、B29投燃烧弹。其中在三幕视角讲述完毕后,故事来到了最后一幕:终极B29轰炸机来到上空,志愿军们跳入水中,用身体撑起桥身,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背景中,战士们英勇前进…… 

对于“人桥“真实性的问题,从历史环境来看,电影安排这个情节的确有必要性。从一开始影片就介绍了中美实力的巨大悬殊,即使我军也配备了现代化装备,但当年的志愿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倾泻的火力,高炮只有两门,弹药百十来发,侦察机高度太高基不中,除了用血肉之躯去保护桥体畅通,以为大部队顺利通行之外,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一部电影终究无法担起一段沉重的历史,但在正常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一个民族在具体战争下所汇集的精神,以及战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现实产生的积淀作用。 

《金刚川》中“人桥”情节的设定不只是情感爆发的需要,也是影片主题的体现:“打赢这场战争,靠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中国志愿军们的信念、意志和牺牲精神!”  

最新资讯

话题 by 面包网

Copyright © 2018